特写:北京街头的“捡跑者”
 2019/12/02 2119 来源:新华社

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北京南锣鼓巷附近,近20名来自清华大学的中外年轻人穿着统一的T恤,手拿木夹和白色环保袋,一边跑步,一边将看到的垃圾捡入袋中。

24岁的德国留学生卜加德是小组里捡到垃圾最多的人。抵达终点后,他和队友击掌合影,随后便将几大袋垃圾仔细分类——不可回收的烟头等扔到垃圾箱,可回收的瓶子、纸盒装在袋子里,等保洁车来装运。

卜加德说,在跑步捡垃圾的过程中,还能欣赏北京古老美丽的胡同,参加这个活动很有收获。

这次活动是“北京捡跑”的发起人张雅石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生组织的一次活动。

组织者为参加活动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生讲解垃圾分类知识。

2018年,张雅石和三位喜欢在故宫附近夜跑的朋友在网上看到了“捡跑”这一起源于瑞典的活动,想着让跑步有趣有些,便进行了尝试。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分享,影响力渐渐扩大至上千人。

“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让我们决心把这个项目做好。”张雅石说,不少旁观活动的路人在了解了“北京捡跑”后,积极地参与其中。现在,有些学校和企业也陆续找到张雅石,将“捡跑”作为他们的公益项目,甚至为活动提供资助。

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,张雅石为项目注入了新的元素。现在的“捡跑”已不再是简单的跑步、捡垃圾,还包括边远足边捡垃圾、在“捡跑”路线设置谜题、为参与者讲解垃圾分类知识、提供运动功能测评与测评报告解读等。“捡跑”的路线也精心选在故宫、南锣鼓巷、野外等安全性高、易产生垃圾的地方。

参与“捡跑”活动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生将捡到的垃圾进行分类。

作为游客密集的特色商业街区,南锣鼓巷的垃圾一度很多。然而,近年在中国掀起的垃圾分类热潮,以及南锣鼓巷上周出台的全国首个特色商业街垃圾分类自律公约,增强了市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,路面垃圾数量越来越少。

“今年捡到的垃圾明显比去年少了。”张雅石说。

今年5月,他组织了一场去北京灵山的“捡跑”活动,22人捡了逾百公斤的垃圾。“通过大家的力量可以做成凭一己之力做不到的事,这是活动带给我的最大意义。”张雅石说。

参与“捡跑”活动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生将捡到的垃圾进行分类。

随着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增强,“捡跑”在中国不少城市的年轻人中成为“时尚”。上海、成都、杭州等地都有类似的项目。

27岁的杨忞是清华大学此次活动的组织者。在他捡拾垃圾的过程中,有位家长借机教育了孩子要保护环境,孩子也答应再也不随地丢垃圾。“这对我触动很深,这个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远超过行动本身。”(记者马思嘉、耿辉煌、蒋成、杨恺;图片均由马思嘉摄)